曝氣生物濾池(BAF-Biological Aerated Filters)也叫淹沒式曝氣生物濾池(SBAF-Submerged Biological Aerated Filters),是在普通生物濾池、高負荷生物濾池、生物濾塔、生物接觸氧化法等生物膜法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被稱為第三代生物濾池(The Third Generation Filter)(結構簡圖見圖1)。國外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開始進行研究,于八十年代末基本成型,后不斷改進,并開發出多種形式。
在開發過程中,充分借鑒了污水處理接觸氧化法和給水快濾池的設計思路,即需曝氣、高過濾速度、截留懸浮物、需定期反沖洗等特點。其工藝原理為,在濾池中裝填一定量粒徑較小的粒狀濾料,濾料表面生長著高活性的生物膜,濾池內部曝氣。污水流經時,利用濾料的高比表面積帶來的高濃度生物膜的氧化降解能力對污水進行快速凈化,此為生物氧化降解過程;同時,污水流經時,濾料呈壓實狀態,利用濾料粒徑較小的特點及生物膜的生物絮凝作用,截留污水中的懸浮物,且保證脫落的生物膜不會隨水漂出,此為截留作用;運行一定時間后,因水頭損失的增加,需對濾池進行反沖洗,以釋放截留的懸浮物以及更新生物膜,此為反沖洗過程。
一般說來,曝氣生物濾池具有以下特征:
(1)用粒狀填料作為生物載體,如陶粒、焦炭、石英砂、活性炭等。
(2)區別于一般生物濾池及生物濾塔,在去除BOD、氨氮時需進行曝氣。
(3)高水力負荷、高容積負荷及高的生物膜活性。
(4)具有生物氧化降解和截留SS的雙重功能,生物處理單元之后不需再設二次沉淀池。
(5)需定期進行反沖洗,清洗濾池中截留的SS以及更新生物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