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廢水生物處理系統運行管理的水平會極大地影響到處理效果。本文介紹了通過巡視、生物相觀察;測定污泥的性狀、水質的理化指標評價系統運行狀況的方法。通過調節氣──維持曝氣池合適的溶解氧;水──保持勻質勻量地進水及合適的營養;泥──改善污泥的質量,維持系統中污泥合適的數量來達到系統長期穩定地達標運行和節省運行費用的目的。
關鍵詞:廢水生物處理; 評價; 調節與控制; 達標運行
1 廢水生物處理系統運行狀況的評價
好氧生化處理是由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在有氧存在的條件下,將廢水中的有機污染物氧化、分解、轉化成CO2、NH4+-N、NOx--N、PO43-、SO42-等后隨出水排放的過程。為了使系統長期穩定地達標運行,并節約運行費用,我們可定期對生物處理系統作巡視,考察曝氣池、沉淀池運行的情況;運用各種手段和方法了解活性污泥和生物膜的性能;借助顯微鏡觀察活性污泥的結構和生物種群的組成;此外還可通過對水質的化學測定來了解廢水生物處理系統的運行狀況。在系統正常運行時應保持合適的運行參數和操作管理條件,使之長期達標運行;在發現異常現象時,應找出癥結所在,及時加以調整,使之早日恢復。
1.1 巡視
操作管理人員每班須數次定時登上處理裝置作觀察,了解系統運行的狀況,此即為巡視,其主要觀察內容如下:
1.1.1 色、嗅
正常運行的城市污水廠及無發色物質的工業廢水處理系統,活性污泥一般呈黃褐色。在曝氣池溶解氧不足時,厭氧微生物會相應滋生,含硫有機物在厭氧時分解釋放出H2S,污泥發黑、發臭。當曝氣池溶解氧過高或進水過淡、負荷過低時,污泥中微生物可因缺乏營養而自身氧化,污泥色澤轉淡。良好的新鮮活性污泥略帶有泥土味。
1.1.2 二沉池觀察與污泥性狀
活性污泥性狀的好壞可從二沉池及后面述及的曝氣池的運行狀況中顯示出來,因此管理中應加強對現場的巡視,定時對活性污泥處理系統的“臉色”進行觀察。二沉池的液面狀態與整個系統的運行正常與否有密切關系,在巡視二沉池時,應注意觀察二沉池泥面的高低、上清液透明程度及漂泥的有無、漂泥泥粒的大小等等:
上清液清澈透明 —— 運行正常,污泥性狀良好;
上清液混濁 —— 負荷過高,污泥對有機物氧化、分解不徹底;
泥面上升、SVI高 —— 污泥膨脹,污泥沉降性差;
污泥成層上浮 —— 污泥中毒;
大塊污泥上浮 —— 沉淀池局部厭氧,導致該處污泥腐敗;
細小污泥飄泥 —— 水溫過高、C/N不適、營養不足等原因導致污泥解絮。
1.1.3 曝氣池觀察與污泥性狀
在巡視曝氣池時,應注意觀察曝氣池液面翻騰情況,曝氣池中間若見有成團氣泡上升,即表示液面下曝氣管道或氣孔有堵塞,應予以清潔或更換;若液面翻騰不均勻,說明有死角,尤應注意四角有無積泥。此外還應注意氣泡的性狀:
(1)氣泡量的多少。
在污泥負荷適當、運行正常時,泡沫量較少,泡沫外觀呈新鮮的乳白色泡沫。污泥負荷過高、水質變化時,泡沫量往往增多,如污泥泥齡過短或廢水中含多量洗滌劑時即會出現大量泡沫。
(2)泡沫的色澤。
泡沫呈白色、且泡沫量增多,說明水中洗滌劑量較多;
泡沫呈茶色、灰色,表示污泥泥齡太長或污泥被打碎、吸附在氣泡上所致,這時應增加排泥量。
氣泡出現其它顏色時,則往往表示是吸附了廢水中染料等類發色物質的結果。
(3)氣泡的粘性。
用手沾一些氣泡,檢查是否容易破碎。在負荷過高,有機物分解不完全時氣泡較粘,不易破碎。
1.2 污泥性狀
1.2.1 污泥沉降體積(SV30)
SV30是指曝氣池混合液靜止沉降30min后污泥所占的體積。它是測定污泥沉降性能最為簡便的方法。SV30的體積越小,污泥沉降性能越好。城市污水廠SV30常在15%~30%左右。
在進行污泥沉降試驗時,有時會發現污泥沉降界面不清的現象,這是因為污泥中絮粒大小差異懸殊所致,大絮粒迅速下降,細小絮粒沉降慢,形成一個非連續層。這種情況在污泥短期缺乏營養或由于污泥中毒而造成部分解絮時,尤為明顯。
污泥絮粒性狀,是指污泥絮粒的形狀、結構、緊密度及污泥中絲狀菌的數量。在實踐中大量觀察到圓形、封閉、緊密的絮粒相互間易于凝聚和壓縮,其沉降性能良好;反之則沉降性能差。
絲狀細菌數量與污泥沉降性能的關系,早為國內外學者所重視。我們采用后一種方法,根據活性污泥中絲狀細菌與菌膠團細菌的比例,將絲狀菌的數量分成五個等級:
0級: 污泥中幾乎無絲狀菌存在;
±級: 污泥中存在少量絲狀菌;
+級: 存在中等數量的絲狀細菌,但總量尚少于菌膠團細菌;
++級: 存在大量絲狀細菌,總量與菌膠團細菌大致相等;
+++級: 污泥絮粒以絲狀細菌為骨架,數量大于菌膠團細菌。
大量觀察業已證實,污泥中絲狀菌數量越多,其沉降性能越差,這與絲狀細菌比表面積大這一物理性狀有關。上述0~±級絲狀細菌的活性污泥,可在二沉池中形成一層致密的網狀污泥層,粘附沉降速率較慢的細小泥粒,共同形成較大的絮粒一起下沉,故出水清澈,懸浮固體極少。當絲狀菌達++級以上時,大量絲狀菌從絮粒中到處伸展,往往組成“剌毛球”狀的活性污泥骨架。這些伸向絮粒外部的無數“觸手”,阻礙了絮粒間的壓縮,使污泥SV值升高,嚴重時SV30接近100%,最終導致污泥膨脹,使污泥在二沉池大量流失。因此在管理中,當發現污泥中絲狀菌達+級時,即應注意其數量的動態變化,若有繼續增多的趨勢,必須采取適當措施予以克服。此外,絲狀細菌的形態對沉降亦有一定的影響,長而直的絲狀菌對污泥沉降壓縮的阻力更大,污泥更難于沉降。
1.2.2 污泥體積指數SVI
SVI系指曝氣池中活性污泥混合液經30分鐘沉降后,1克干污泥所占的污泥層體積(以毫升計)。在SVI的概念中排除了污泥濃度對沉降體積的影響,反映了活性污泥的松散程度,是判斷污泥沉降濃縮性能的一個常用參數。一般認為SVI小于100~150時,污泥沉降良好;SVI大于200時,污泥膨脹,沉降性能差。
在F/M過低時,微生物營養條件差,可因兩種情況出現SVI值上升:其一是絲狀菌過多而造成污泥結構松散、沉降性能差。在污泥中兩大類細菌的競爭過程中,比表面積大、耐低營養的絲狀菌生長速率可高于菌膠團細菌,并在污泥中逐漸占優勢,造成SVI值上升。其二是產生微小污泥,但與前者不會同時存在。根據菌膠團形成機理學說的解釋,菌膠團細菌由菌體外大量莢膜類膠體基質或纖維素類纖維粘合在一起,在污泥F/M低時,菌膠團細菌體外的多糖類基質可被細菌作為營養利用,結果使絮體結構松散,絮粒變小,SVI值升高。
1.2.3 混合液懸浮物濃度(MLSS)、混合液揮發性懸浮物濃度(MLVSS)
MLSS指曝氣池中單位體積活性污泥混合液中懸浮物的重量,有時也稱之為污泥濃度。MLSS的大小間接反映了混合液中所含微生物的量。除MLSS外,有時也以混合液中揮發性懸浮物(MLVSS)來表示污泥濃度,這樣可避免污泥中惰性物質的影響,更能反映污泥的活性。對某一特定的廢水和處理系統,活性污泥中微生物在懸浮物中所占的比例相對穩定,因此可認為用MLSS濃度的方法同用MLVSS濃度的方法具有同樣的價值。
目前,不少污水處理廠根據曝氣池中混合液的污泥濃度來控制系統的運行,若MLSS或MLVSS不斷增高,表明污泥增長過快,排泥量過少。
1.2.4 污泥灰分
污泥中的各種無機物質,屬污泥灰分,即MLSS與MLVSS的差值,其量可占污泥干重的10~50%。
1.2.5 出水懸浮物(ESS)
ESS指單位體積出水中懸浮物的重量。ESS值的大小是活性污泥系統運行狀況及污泥性狀的一個重要的指標。
出水BOD=8.8+0.61ESS。
每1mg/L ESS表現出的BOD在0.54~0.69毫克/升之間,平均為0.61 mg/L BOD。可見出水ESS越高,出水BOD值也越高。絮凝良好的活性污泥,通過二沉池污泥的流失率約為5‰,當曝氣池的MLSS為2,000~4,000 mg/L時,ESS在10~20 mg/L左右。
1.2.6 污泥的可濾性
可濾性是指污泥混合液在濾紙上的過濾性能。我們發現,凡污泥結構緊密、沉降性能好的污泥,濾速快。凡解絮的、老化的污泥,濾速甚慢。
1.2.7 污泥的耗氧速率(OUR)
OUR指單位重量的活性污泥在單位時間內的耗氧量,其單位為mgO2/gMLSSž小時或mgO2/g MLVSSž小時。OUR是衡量污泥活性的重要參數。OUR的數值同污泥的泥齡及基質的生物氧化難易程度有關。活性污泥OUR值的測定在廢水生物處理中可用于:
控制排放污泥的數量;
防止污泥中毒。
活性污泥的OUR一般為8~20mgO2/g MLVSSž小時左右。當OUR>20mgO2/g MLVSSž小時,往往是污泥的F/M過高或排泥量過多;當OUR<8mgO2/g MLVSSž小時為F/M過低或污泥中毒。
1.3 活性污泥生物相的觀察及其對運行狀況的指標作用
生物相是指活性污泥中微生物的種類、數量、優勢度及其代謝活力等狀況的概貌。生物相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曝氣系統的處理質量及運行狀況。當環境條件(如進水濃度及營養、pH、有毒物質、溶氧、溫度等)變化時,在生物相上也會有所反映。我們即可通過活性污泥中微生物的這些變化,及時發現異常現象或存在的問題,并以此來指導運行管理。因此,對生物相的觀察,已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
一般在運行正常的城市污水處理廠的活性污泥中,污泥絮粒大、邊緣清晰、結構緊密,具有良好的吸附及沉降性能。絮粒以菌膠團細菌為骨架,穿插生長著一些絲狀細菌,但其數量遠少于菌膠團細菌。微型動物中以固著類纖毛蟲為主,如鐘蟲、蓋纖蟲、累枝蟲等;還可見到部分楯纖蟲在絮粒上爬動,偶而還可看到少量的游動纖毛蟲等,在出水水質良好時輪蟲生長活躍。根據我們多年的實踐工作,對生物相的觀察應注重如下幾個方面:
1.3.1 活性污泥的結構
取活性污泥制成壓片標本,置于顯微鏡載物臺上,先用低倍鏡觀察污泥絮體的大小、形狀、結構緊密程度,然后再轉換至高倍鏡下觀察污泥絮粒中菌膠團細菌與絲狀細菌的比例,絮粒外游離細菌的多寡,凡絮粒大、圓形、封閉狀、絮粒膠體厚實、結構緊密、絲狀菌數量較少、未見游離細菌的污泥沉降及凝聚性能較好。
1.3.2 生物活動的狀態
以鐘蟲為例,可觀察其纖毛擺動的快慢,體內是否積累有較多的食物胞,伸縮泡的大小與收縮以及繁殖的情況等。進水pH突變時,能見鐘蟲呈不活躍狀態,纖毛環停止擺動,輪蟲縮入被甲內。此外,當環境條件不利于污泥中原生動物生存時,一般都能形成胞囊,這時原生質濃縮,蟲體變圓收縮,體外圍以很厚的被囊,以利度過不良條件。在出現上述現象時,即應查明原因,及時采取適當措施。
1.3.3 同一種生物數量增減的情況
污泥膨脹往往與絲狀細菌和菌膠團細菌的動態變化密切相關,我們可根據絲狀細菌增長的趨勢,及時采取必要措施,同時觀察這些措施的效果。
1.3.4 生物種類的變化
培菌階段,隨著活性污泥的逐漸生成,出水由濁變清,污泥中生物的種類發生有規律的演替,這是培菌過程的正常進程。在正常運行階段,若污泥中生物的種類突然發生變化,可以推測運行狀況亦在發生變化。如污泥結構松散轉差時,常可發現游動纖毛蟲大量增加。出水混濁、處理效果較差時,變形蟲及鞭毛蟲類原生動物的數量會大大增加。
1.4 水質的化學測定及其對運行的指導意義
(1)正常運行的生物處理系統出水的BOD/COD比值應降得很低。
(2)當出水的懸浮固體(ESS)大于30毫克/升時,表明污泥的沉降凝聚性能差,應尋找原因及時予以解決。
(3)進、出水氮的形態與處理深度在處理深度較好,負荷較低,水力停留時間較長的延時曝氣活性污泥法或其它各種好氧生物處理系統中,氨氮可在污泥中硝化細菌的作用下,進一步氧化為亞硝氮和硝氮。為此,我們可根據出水中氮的形態(有機氮、氨氮及硝態氮)及其所占的比例來判斷污水處理的深度。
(4)進、出二沉池混合液、上清液的BOD(或COD)應變化不大,如下降較大,說明出水尚未達到穩定。
(5)進、出二沉池混合液中的溶解氧(DO)應變化不大,如下降較大,說明出水尚未達到穩定。
(6)推流式曝氣池前后區段溶解氧變化有一定的規律,如有異常,應查明原因。
(7)曝氣池中pH的變化應有一定的規律,如有異常,應查明原因。
2 活性污泥系統的調節與控制
從活性污泥法廢水生物處理的原理中我們可以知道,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在人工供氧的好氧條件下,可將廢水中的有機污染物降解氧化成H2O、CO2、PO43-、NH3-N(或NO2-N、NO3-N)、H2S(或SO42-)等無機物,同時微生物可利用上述分解代謝中釋放的能量將分解代謝過程中的中間代謝產物合成為微生物的細胞,并以剩余污泥的形式排放出處理系統。同天然遭受污染后自凈的水體相比,為了要大大加快這一凈化有機污染物的過程,我們首先使系統中維持比天然水體中高得多的微生物數量,這些以活性污泥形式存在的微生物絮體又有很強的氧化分解有機物的能力和良好的沉降凝聚性能,它們在進入二沉池后能很快地進行泥水分離,使上清液作為處理后出水排放,沉淀下來的污泥回流入曝氣池前端或以剩余污泥的方式排放以維持曝氣池中合適的微生物數量。為了在氧化分解有機物速率極快的廢水處理系統中維持好氧并使污泥在系統中維持懸浮狀態,必須人工向污泥微生物提供足夠的氧氣(曝氣)。此外,在廢水的水質、水量變化時,以及在工業廢水處理中營養不足時,我們應采取適當的措施,使污泥微生物能獲得充足的營養,以保持良好分解有機物的能力和沉降凝聚的性狀。總之,可通過對系統中“泥、水、氣”的調節,通過排泥和回流維持系統中合適的微生物數量;改善污泥的沉降凝聚性能;通過人工曝氣控制曝氣池中合適的溶解氧;使廢水均衡地進入系統并具有合適的營養比例,以使系統長期穩定地達標運行。
2.1 氣──維持曝氣池合適的溶解氧
2.1.1 供氧的目的
廢水生物處理就是在好氧條件下將污水中的有機物氧化、分解,轉化成無機物,從而達到穩定化,并提高凈化作用的速率。溶氧水平的高低會直接影響到好氧微生物的代謝活性。為了在盡可能小的曝氣池中以最短的時間,凈化更多的有機污染物,提高處理系統的效率,必須向處理系統內提供足夠的溶解氧。充氧時曝氣池內產生的紊流還可使廢水與污泥充分混合,并使污泥在到達二沉池以前不會沉淀下來;經處理后排放的出水中帶有一定的溶解氧,還具有后處理作用,使殘存的有機物在天然水體中繼續氧化分解。
2.1.2 活性污泥系統中合適的溶氧水平
就好氧微生物而言,環境溶氧大于0.3mg/L時,對其正常代謝活動即已足夠。活性污泥以絮體(floc)形式存在于曝氣池中。經測定,直徑為500nm的活性污泥絮粒,當周圍的懸浮液溶氧為2.0mg/L時,絮粒中心的溶氧已降至0.1mg/L,已處于微氧和缺氧的狀況。因此,溶氧過低必然會影響曝氣池進水端或絮粒內部細菌的代謝速率。溶氧低而引起ESS增加的原因是抑制了菌膠團細菌胞外多聚物的產生,從而導致污泥解絮;其次當溶氧低時,會使吞食游離細菌的微型動物數量減少。
然而溶氧過高,除了能耗增加外,曝氣翼輪高速轉動或強烈的空氣攪拌還會使絮粒打碎,并易使污泥老化,這些也會使ESS增高而影響出水水質。一般認為,曝氣池出口處溶解氧控制在2mg/L左右較為適宜,基本上可滿足污泥中絕大多數好氧微生物對溶氧的需要。其次,曝氣池末端DO為2mg/L的曝氣池泥水混合液在進入二沉池后,溶氧雖有下降,但在出水中還有殘存的溶氧,有利于外排水的后氧化作用。
2.1.3生物處理系統中溶氧的調節
在鼓風曝氣系統中,可控制進氣量的大小來調節溶氧的高低。以曝氣翼輪作充氧的處理系統,改變翼輪的轉速或它的浸沒深度來調節溶氧的高低。
2.2水──保持勻質勻量地進水及合適的營養
2.2.1 進水水質與水量的調節
可設置調節池,使廢水更均衡地進入處理系統,從而避免沖擊負荷對后續構筑物的影響。調節池出水水質越均衡,對后續構筑物的正常運作越有利。此時,調節池有效調蓄體積的大小由進水水質的變化確定。
因工業廢水的種類復雜多變,水量、水質情況千差萬別,故設置調節池時,應協同考慮水量、水質的調蓄作用。一般來講,工業廢水水量不均衡,水質也不均衡,但調節池的主要功能是調節水質的作用。
在化工、農藥等工業廢水處理中,常有濃腳水或濃廢水事故性排放。為此,應設置事故池,加強對廢水的檢測,在有毒成份含量超過額定值時將其導入事故池暫時貯存,在生產恢復正常時再將它摻加到進水中逐步處理掉,添加量應以不影響活性污泥的活性為前提。
2.2.2 工業廢水處理的營養問題
在處理工業廢水時,某些工廠廢水成份較單純,如制糖廢水、造紙廢水、甲醛廢水中只含有碳,如不注意,活性污泥微生物會生長不良,或因C/N比過高而引起絲狀菌膨脹。另一些工廠如氮肥廠等排放的廢水含氮量極高,會影響到污泥菌體胞外多聚物的形成,使污泥結構松散甚至解絮化。上述廢水營養比例失調最終會影響到生化處理單元的效果。
(1)工業廢水處理中活性污泥所需的外加營養
不少工業廢水營養成份單一,在采用生物法處理時,須投加某些必須的、但在工業廢水中缺乏的營養成份,如氮和磷。
(2)污泥微生物所需營養的合理比例
在處理營養不足的工業廢水時,某些工廠往往投加營養過量,這樣一方面增加了處理成本,過剩的營養又會隨出水排放造成受納水體的富營養化。
在常規活性污泥系統中,若廢水中C為100(即BOD5為100),大體上3/4的C經異化作用后被徹底氧化為CO2,1/4(即25)的C經同化作用合成為微生物細胞。從菌體中元素比例得知,N為C的1/5,P又為N的1/5,故在合成菌體時,25份C同時需5份N,1份P。因此在去除100份C所需的營養配比為BOD5:N:P=100:5:1。
(3)營養需求量的測定方法
N.P平衡測算法
使系統在一定的泥齡條件下運行一段時期后,測定污泥中N.P含量,即可根據進出水物料平衡原理估算出所需營養的數量。
試湊法
在缺營養的工業廢水中,先按BOD5:N:P=100:5:1的比例投加營養,使Qs保持不變,在穩定運行后,逐步減少外加N、P的比例,直到處理效果轉差或污泥凝聚沉降性能轉差,這時即可得知所需營養量。
2.3 泥──改善污泥的質量,維持系統中污泥合適的數量
2.3.1 改善污泥的沉降比和凝聚性能,減少ESS
出水中懸浮固體(ESS)的多少會極大地影響到處理的效果,據回歸統計,ESS每增加10mg/L,出水的下列水質指標將會平均上升:BOD 6.1mg/L、COD 14.2mg/L、TOC 5.3mg/L、TN 1.2mg/L、TP 0.2mg/L左右。由于進水中SS大部分已通過格柵、沉砂、初沉等預處理工藝而被去除,殘留的少量SS在進入曝氣池后被活性污泥所吸附并構成了污泥的組成部分,因此ESS實際上系由外漂的污泥所組成,ESS的多寡與活性污泥的沉降凝聚性能以及二沉池的運行工況有關。對正常的處理系統,ESS應小于30mg/L或僅占活性污泥濃度的0.5%以下,即曝氣池中污泥濃度為2~4g/L時,ESS應小于10~20mg/L。若超過這一限度,即說明污泥性狀不良,其往往是因大塊或小顆粒污泥上浮及污泥膨脹所致。
1 大塊污泥上浮
沉淀池斷續見有拳頭大小污泥上浮。引起大塊污泥上浮有兩種情況:
(1)反硝化污泥
上浮污泥色澤較淡,有時帶鐵銹色。造成原因是曝氣池內硝化程度較高,含氮化合物經氨化作用及硝化作用被轉化成硝酸鹽,NO3-N濃度較高,此時若沉淀池因回流比過小或回流不暢等原因使泥面升高,污泥長期得不到更新,沉淀池底部污泥可因缺氧而使硝酸鹽反硝化,產生的氮氣呈小氣泡集結于污泥上,最終使污泥大塊上浮。
(2)腐化污泥
腐化污泥與反硝化污泥不同之處在于污泥色黑,并有強烈惡臭。產生原因為二沉池有死角造成積泥,時間長后即厭氧腐化,產生H2S、CO2、H2等氣體,最終使污泥向上浮。
2 小顆粒污泥上浮
小顆粒污泥不斷隨出水帶出,俗稱飄泥。引起飄泥的原因大致可有如下幾種:
(1)進水水質,如pH、毒物等突變,使污泥無法適應或中毒,造成解絮;
(2)污泥因缺乏營養或充氧過度造成老化;
(3)進水氨氮過高、C/N過低,使污泥膠體基質解體而解絮;
(4)池溫過高,往往超過40℃;
(5)合建式曝氣沉淀池回流比過大,造成沉淀區不穩定,曝氣池內氣泡帶入沉淀區;
(6)機械曝氣翼輪轉速過高,使絮粒破碎。
3 污泥膨脹
在活性污泥系統中,有時污泥的沉降性能轉差、比重減輕、SVI值上升,污泥在二沉池沉降困難、泥面上升,嚴重時污泥外溢、流失,處理效果急劇下降,這一現象稱為污泥膨脹。它是活性污泥法工藝中最為棘手的問題,至今尚未徹底解決。
(1)膨脹的原因
絕大多數學者認為,污泥膨脹是由污泥中絲狀微生物的過量繁殖所引起的,污泥膨脹的出現頻率及程度同絲狀菌數量呈正相關,因此也稱為絲狀菌膨脹。
也有少數學者在膨脹的活性污泥中發現絲狀菌并不多,例如在污泥負荷高時,發現有大量新生的分支芽殖菌膠團,其結合水可高達380%,造成污泥比重減輕。也有的報導因重金屬濃度過高而引起污泥解絮,造成膨脹。
(2)引起膨脹的絲狀微生物種類
我們在上海十家工廠中觀察到引起膨脹的絲狀細菌除球衣菌外,還有Nostocoida limicola;Eikelboom的21型菌;Microthrix;Haliscomenobacter和發硫細菌等,并證實污泥中絲狀菌數量與膨脹呈正相關。
(3)絲狀細菌的生理特點及其與膨脹的關系
①比表面積大、沉降壓縮性能差;②耐低營養;③耐低氧;④適合于高C/N的廢水。
此外,某些絲狀菌對環境還有特殊要求,如貝氏硫細菌、發硫細菌、Eikelboom的0914菌、021型菌等需在廢水含有還原性硫化物時才能大量生長。我們在某些含Na2S的染色廢水、含Na2SO3的纖維板廠活性污泥中發現由大量貝氏硫細菌和發硫細菌占優勢生長而形成的污泥膨脹現象。
(4)控制絲狀菌污泥膨脹的方法
①采用化學藥劑殺滅絲狀菌;②改變進水方式及流態;③改變曝氣池構型;④控制曝氣池的DO;⑤調節廢水的營養配比。
2.3.2 通過排泥控制系統中合適的微生物數量
活性污泥系統往往是根據某一設定的水質水量參數及處理目標設計而建造的。但在實際運行中,廢水的水質水量均在不斷地變化,環境條件也在發生變化,這需要我們利用系統的彈性及特點、按照活性污泥中微生物的代謝規律進行調節控制,使系統處于最佳的運行狀態,以發揮其最大的效益,進一步提高出水水質。下面介紹幾種通過排泥控制活性污泥系統的方法。
1 SV法
早先,城市污水處理廠操作者往往憑污泥沉降體積SV來控制系統的運行,目前仍為部分工廠所沿用。操作工人在做SV試驗后,按近階段達到優質出水的SV值來掌握排泥量(Waste Activated Sludge,簡稱WAS)。本法簡便,容易掌握,在進水水量水質相對恒定、并且廢水成分容易被降解的處理系統中,也能有效地控制運行,并取得良好的效果。缺點是在活性污泥沉降性能發生變化時不能使用。
2 MLSS法
逐日測定活性污泥曝氣混合液懸浮物MLSS或MLVSS濃度,根據MLSS增減情況掌握排泥量WAS。
同SV法一樣,MLSS法要求廢水的水量水質相對恒定。具體使用時,我們應注意觀察本廠廢水水質受季節而變化的規律,通過試湊法(試試改改),找出在不同季節與不同水質條件下能維持最佳運行狀況的MLSS值,并維持之。
3 F/M法
F/M是指污泥負荷,即單位質量的污泥微生物,在一定的時間內所得基質的量。形成活性污泥絮體的微生物營養的需求往往有一定的合適的范圍。基質過多時,微生物生長繁殖速率加快,絮凝狀的菌膠團細菌趨于游離生長,導致污泥絮體解絮,此外剩余污泥量也會增多。相反基質少時,微生物因營養不良,絮體瘦弱,結構松散。
為了達到預定的出水水質,并使污泥具有良好的沉降性能,我們應根據進水水量Q和進水濃度(BOD或COD)來確定WAS量,使系統維持在合適的F/M范圍內。它們之間的關系為:
常規好氧活性污泥工藝的F/M范圍是0.1~0.5kgBOD/kgMLVSSžd或0.15~0.7kg COD/kg MLVSSžd。延時曝氣工藝F/M的一般范圍是0.01~0.1kgBOD/kgMLVSSžd或低于0.2kgCOD/kg MLVSSžd。
(4)MCRT法
MCRT指污泥微生物細胞平均停留時間(Mean Cell Retention Time),亦即泥齡。
MCRT的公式是:
式中:QWAS:排放污泥的VSS(或SS)量;Qe:出水中的VSS(或SS)量。
當出水VSS極低時,Qe可忽略不計,公式即為:
即每天只需將系統中的活性污泥排出1/MCRT。
2.3.3 調節回流污泥量
污泥需要回流有二個理由:首先回流可將污泥送出沉淀池,否則它會越積越多而隨出水外溢;然而主要的作用是要保證有足夠的微生物與進水相混,使曝氣池中有足夠的MLSS,維持合適的污泥負荷。污泥回流是活性污泥工藝中必不可少的一步。
回流污泥量(RAS)的調節可用四種方法估算:
1. 根據二沉池泥層的厚度進行調節
沉淀池泥層過高過低都會使ESS增加,從而降低出水水質。我們可定時測定二沉池泥層的厚度,通過改變RAS的大小,使泥層保持在距沉淀池底部1/4高處。
2. 用固體平衡公式測算
式中:Q:進水流量;VSSR:回流污泥中混合液揮發性懸浮物濃度;MLVSS:活性污泥混合液揮發性懸浮物濃度。
3. 根據污泥沉降體積估算
式中: SV:污泥30′沉降體積(%)。
4. 根據污泥體積指數(SVI)估算污泥回流比r
顧夏聲等(1985)提出SVI同r的關系為:
測得SVI和MLVSS值后,即可求得污泥回流比r。
參考文獻
[1] 徐亞同等.污染控制微生物工程,化學工業出版社,北京,2001.
[2] 徐亞同等.廢水生物處理,同濟大學出版社,上海,1999
[3] 徐亞同.廢水中氮磷的處理,華東師大出版社,上海,1996.
[4] 徐亞同等.環境微生物學,華東師大出版社,上海,1994.
[5] 徐亞同主編.廢水處理工,中國勞動與社會保障出版社,北京,2005.
[6] 徐亞同.廢水生物處理的運行和管理,華東師大出版社,上海,1989.
[7] 徐亞同.廢水生物處理運行管理和異常對策,化學工業出版社,北京,2003.
[8] 謝冰,徐亞同.廢水生物處理的原理和方法,化學工業出版社,北京(出版中)來源:中國水污染治理網 作者: 徐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