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湖泊一般都是污水的受納水體,大量的氮磷以及有機物等污染物質進入河流以后,嚴重影響了水體本來的功能,因此需要相應的配套技術進行治理,本示范工程就是在解決該問題。工程主要采用人工強化處理系統對污染較嚴重的受納水體進行修復,修復分為兩部分,即河網納污重污染水體人工強化處理工程及河網污染水體生物生態綜合凈化修復工程。
1、河網納污重污染水體人工強化處理技術
采用浮水植物——生物填料——曝氣增氧系統對該河段進行修復。
重污染納污水體生物膜——生態復合強化處理
植物修修復過程中,實際靠植物直接吸收去除的污染物質還不到實際去除率的一半,這其中植物與微生物的聯合作用有非常大的貢獻,植物可能從增加根際氧濃度,分泌微生物營養物質或者活性物質以及為微生物提供載體等方面影響微生物的密度和分布。利用生物膜——生態復合強化處理技術處理重污染河段,可以通過人工強化復氧和植物分泌和外加附著載體多方面刺激微生物的生長,提高微生物的處理效應,同時載體的吸附和植物的吸收三重去除可大大提高系統對水中污染物的去除效率。處理采用好氧,缺氧兩級處理,以達到更佳的處理效果。
浮床式水生植物生態修復技術
利用植物修復水體是最近發展起來的一項先進的水體修復技術。首先,植物可以利用強大的根系吸收水中的污染物質,經過一系列的生化過程同化為自身營養物質或者轉化為對環境無害的物質儲存在體內,使水體得到凈化,同時植物還可以通過根系的分泌直接與污染物質結合達到去除污染的效果,植物的分泌物質還可以促進水中微生物的生長,從而間接地去除水體中污染物。植物凈化水體過程可以用下圖來表示。
浮床式水生植物生態修復主要是利用網床作為植物生長的載體,將培植成的水生生物苗播種在網床上。經過一段時間的生長后,這些植物吸附了大量的湖水中污染元素,在合適的時機將網床拖曳到岸邊,將水生植物刮除,同時將網簡單清洗整理,再將整理后的網床重新拖到湖面,開始新一茬水生植物培植和對污水的凈化序。
2、污染水體生物生態綜合凈化修復技術
采用“食藻蟲”控藻引導沉水植被生態修復技術、水生動物生態修復等技術進行修復。這一部分主要是有三部分組成,即河道綜合治理,小型濕地構建和徑流污染截流。
河道生物生態綜合凈化
植物對河水具有很強的修復作用,利用網床式生態修復技術和沉水植物種植技術,大規模地增加河道中植物的數量,從而形成強大的生物修復群體,同時也為微生物提供了豐富的碳源和生存載體,十分有利于河道水體的處理。食藻蟲是一種低等咸淡水甲殼浮游動物,生存周期為45天。經馴化后,這種食藻蟲不僅喜歡吃藍藻,而且還能轉化藍藻毒素。利用放養這種生物可以很好的預防藻類爆發,并引導沉水植物生長,促進良好的生態環境的形成。
根據不同特點采用不同的生物材料進行修復。在前段種植耐污性的前鋒物種,中段主要種植枯草波浪草等漂浮植物,后段種植聚草等對營養要求較低的漂浮植物。在整個河段都放養食藻蟲,控制藻類的爆發,在水生植物達到一定的規模以后放養河蚌,草魚等水生動物。
小型濕地凈化
濕地是地球上一種重要的生態系統。它處于陸地生態系統與水生生態系統之間。濕地生態系統處理污水是一個復雜的自然生態、生化過程,是濕地的理化、生物作用的綜合效應,包括了沉淀、吸附、離子交換、絡合效應、硝化、反硝化、營養元素的生物轉化及微生物分解過程。濕地作為集水區的匯點可接受來自周圍地區的過量營養物,并使濕地的植被及其生態系統從中收益,從而維持整個流域的生態平衡和水質的清潔。因此通過構建小型人工濕地可以對地表水質的凈化起到顯著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