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采用模型SBR反應器對生活污水SBR處理工藝的運行條件進行了實驗研究。實驗結果表明,SBR法對有機物有很好的去除效果,處理后出水COD達到國家一級排放標準,最佳工藝運行條件為曝氣時間1.5 h,缺氧時間3 h,沉淀時間1 h,排水時間0.5 h,周期5 h;交替式曝氣;pH為6.5~7.5。
關鍵詞:生活污水 序批式活性污泥法 優化 工藝參數
隨著我國城市化的不斷發展,生活污水的排放量越來越大,與之相應,對城市污水處理設施的需求也越來越大,尋求高效、經濟、穩定的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已經成為水處理技術的發展熱點[1]。序批式活性污泥反應器(Sequencing Batch Reactor, SBR) 由于工藝流程簡單、處理效果穩定、占地面積小、節省費用、耐沖擊負荷強以及能夠脫氮除磷等優點,深受中小城市污水處理單位的歡迎[2~4]。但是,由于傳統SBR工藝是分批地處理污水,處理水量受到限制,因此有必要對其工藝條件進行優化,合理縮短處理時間。本試驗主要考察不同曝氣工況與處理效果的關系,研究有機物的降解規律,尋求最短的處理時間,確定SBR運行的最佳方式。
1 試驗裝置與方法
1.1 試驗裝置
①反應器 ②攪拌機 ③出水閥 ④微孔曝氣管 ⑤排泥閥
⑥潛水泵 ⑦進水閥 ⑧曝氣閥 ⑨原水箱 ⑩鼓風機
模型反應器用有機玻璃制成,尺寸為:40 cm×40 cm×50 cm,總容積80 L,有效容積50 L,由鼓風機提供空氣,兩根微孔管曝氣,空氣轉子流量計控制氣流量;電機攪拌,電子調壓器控制攪拌速度。
進水和出水人工控制,反應、沉淀和空置各周期時間人工控制。
1.2 試驗菌種和污水水質
試驗所用的活性污泥菌種取自廣州獵德污水廠回流污泥,經過20 d馴化之后而得到試驗用活性污泥。試驗用污水成分水質見表1。
表1 人工配水成分水質表
成分 |
濃度(mg/L) |
水質指標 |
數值 |
淀粉 |
50 |
COD(mg/L) |
179~508 |
葡萄糖 |
100 |
pH |
6.5~7.5 |
磷酸二氫鉀 |
6.58 |
溫度(℃) |
19~25 |
氯化銨 |
28.66 |
|
|
1.3 試驗方法
COD的測定采用快速催化氧化法。
試驗采用經典SBR運行方式,即由進水、反應、沉淀、排水、閑置5個工序構成一個周期。試驗分以下4個部分:(1)通過控制體系在不同的曝氣工況下運行,監測有機物的降解效果,找出最佳曝氣工況;(2)研究COD隨時間的降解規律;(3)通過測定不同沉淀時間下的沉淀效果,確定最佳沉淀時間;(4)研究pH對反應的影響,確定體系運行的適宜pH范圍。
2 結果與分析
2.1 曝氣工況參數選擇試驗
表2 曝氣因素試驗
時間(h) 好氧 缺氧 總反應歷時 沉淀歷時 1 4 4 8 1 2 4 3 7 1 3 3 4 7 1 4 2.25 4.25 6.5 1 5 3 3 6 1 6 1.5 4.5 6 1 7 2 3 5 1 8 1.5 3 4.5 1 9 1.5 2.5 4 1 10 1 3 4 1 11 1 3 4 1
工況
試驗目的是找出SBR工藝運行過程中影響COD去除率的主要因素及確定較理想的運行方式組合。在試驗中,選取曝氣時間、缺氧時間、總反應時間等影響處理效果的主要因素進行試驗,各因素的取值見表2;以COD的去除率為考核指標,試驗結果見表3。
表3 曝氣因素試驗結果
工 況 |
進水COD(mg/L) |
出水COD(mg/L) |
COD去除率(%) |
1 |
240.74 |
35.65 |
85.19 |
2 |
460.76 |
37.05 |
91.96 |
3 |
179.65 |
35.76 |
80.09 |
4 |
356.02 |
43.74 |
87.71 |
5 |
460.76 |
38.40 |
91.67 |
6 |
482.85 |
40.17 |
91.68 |
7 |
436.14 |
50.52 |
88.42 |
8 |
508.61 |
45.42 |
91.07 |
9 |
445.47 |
46.27 |
89.61 |
10 |
482.85 |
45.76 |
90.52 |
11 |
474.03 |
49.31 |
89.60 |
從試驗結果得知,上述影響SBR工藝處理效果的因素從主到次依次為曝氣時間、缺氧時間。曝氣時間是影響處理效果最主要的因素。結果表明,曝氣1 h,缺氧3 h,COD去除率即可高達90%以上,這說明在SBR工藝中,COD能在較短的曝氣時間內去除;各工況的出水都在35~51 mg/L,均低于國家一級排放標準(城鎮二級污水處理廠COD排放標準為60 mg/L,GB8978-1996)。曝氣4 h COD去除率可高達91.96%,但太長的反應時間會影響處理量、且在節能降耗方面不可取,因而曝氣時間不能太長。由試驗得出的最佳曝氣工況為曝氣1.5 h,缺氧3 h,總反應時間4.5 h。
2.2 COD隨時間的降解規律
試驗中采用瞬間進水的方式,曝氣與缺氧交替進行,曝氣時間2 h,缺氧時間3 h,總反應時間5 h,在反應時間分別為0(進水),1、2、3、4、5 h取樣100 mL,均沉淀1 h后再測定COD。共進行了二組試驗,結果見表4和圖2。
表4 COD降解過程試驗結果 mg/L
反應時間(h) |
0 |
1 |
2 |
3 |
4 |
5 |
組次1 |
440.00 |
161.50 |
108.17 |
64.37 |
54.25 |
50.52 |
組次2 |
508.61 |
162.33 |
88.48 |
50.33 |
45.42 |
47.58 |
由圖2可見,在反應開始的1 h內,COD降低迅速,這是由于活性污泥的吸附作用和微生物經閑置期活性恢復到最大,產生較大的降解速率。1 h后由于底質濃度越來越小,反應速率越來越慢。到5 h時COD下降到50 mg/L以下,COD去除率達到88%以上。
為進一步確定最佳總反應時間,進行了對比試驗,試驗組次安排及試驗結果見表5。
表5 總反應時間參數試驗
好氧(h) |
缺氧(h) |
總反應時間(h) |
進水COD(mg/L) |
出水COD(mg/L) |
去除率 (%) |
4 |
4 |
8 |
240.74 |
35.65 |
85.19 |
4 |
3 |
7 |
460.76 |
37.05 |
91.96 |
2.25 |
4.25 |
6.5 |
356.02 |
43.74 |
87.71 |
1.5 |
4.5 |
6 |
482.85 |
40.17 |
91.68 |
2 |
3 |
5 |
436.14 |
50.52 |
88.42 |
1.5 |
3 |
4.5 |
508.61 |
45.42 |
91.07 |
1 |
3 |
4 |
482.85 |
45.76 |
90.52 |
從表5可見,4 h以上的處理時間得到的處理效果并無明顯差別。為節約處理時間,增大系統的處理水量,應把總反應時間控制在5 h內。
綜合以上兩方面試驗結果,把總反應時間確定為4~5 h,具體可根據進水濃度和出水要求進行選擇。
2.3 最佳沉淀時間選擇試驗
分別在曝氣3 h和4 h后,開始沉淀并計時,分別于15、25、40、55、65、80、100、120 min在反應器中取樣,取樣位置為水面以下3 cm。然后,測試上清液的COD濃度。
在運行過程中污水的pH基本保持在中性范圍,同時存在一定的波動,這是由于反應器內好氧和缺氧交替出現,微生物降解有機物分別生成不同的產物,缺氧狀態下微生物降解有機物不徹底,生成有機酸,使pH降低;曝氣時有機酸降解完全,生成CO2逸出水面使pH有一定程度的恢復。
2.4 體系運行的適宜pH范圍
為確定體系運行的適宜pH范圍,進行一系列試驗,瞬間進水,曝氣時間1.5 h,缺氧時間2.5 h,總反應時間4 h,曝氣分3個階段,每個階段30 min,沉淀時間1 h。控制pH為5、6、7、8、9,試驗結果如表7所示。
表7 pH范圍選擇試驗
pH |
5.05 |
6.11 |
7.05 |
8.01 |
8.99 |
進水COD(mg/L) |
575.80 |
477.24 |
445.47 |
240.54 |
562.67 |
出水COD(mg/L) |
131.60 |
75.37 |
46.27 |
61.01 |
113.32 |
污水呈中性有利于微生物降解有機物,試驗結果顯示體系運行的適宜pH范圍為6.5~7.5。
3 結 論
在本試驗中,SBR的處理效果好,在最優工藝運行條件下,出水COD為45.42 mg/L,達到國家一級排放標準,COD的去除率高達91.07%。在曝氣3 h的條件下,可得到COD為38.4 mg/L的良好出水水質。
本試驗得到的COD降解規律為:在反應開始的1 h內,COD迅速降低,1 h后由于底物濃度越來越小,反應速率越來越小,到5 h降解反應基本結束。
本試驗得到的SBR最優工藝運行條件為:曝氣時間1.5 h,缺氧時間3 h,沉淀時間1 h,排水時間0.5 h,周期5 h;交替式曝氣;pH為6.5~7.5。該工藝條件周期短,有利于處理更多的污水;同時采用交替式曝氣,提高了空氣利用率,曝氣時間短,節約氣量。來源:天工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