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種馴化要在小池體進行,然后批式推流到大池,將縮短周期。營養物投加,要因地制宜,靈活多樣。微生物出現先后順序。調整DO為0.6~1.0 mg/l,取得明顯效果,漂泥現象得到遏制。
本污水處理工程處理對象為廣東省某集團公司的中性亞硫酸鎂法蔗渣制漿中段廢水,廢水水量2.5×104m3/D。進水主要指標:BOD580~120 mg/l; CODCr700~1000 mg/l; SS≤450 mg/l; pH值5.7~7.5。廢水中含有大量可溶性有機物,同時還夾有一定量的纖維素和半纖維素、木素及其衍生物、揮發性酸等污染物,該污水BOD/COD值很低,屬于難降解廢水。主工藝為:“初沉+選擇池+延時曝氣+二沉”,選擇池停留時間0.6小時,曝氣池停留時間22小時。其中關鍵設備及曝氣池工藝設計全部有美國貝克公司提供,曝氣方式為8m水深加壓射流曝氣,曝氣器三組。始建于2000年8月,于2001年4月進入調試運行。在試車中,我們采用同步馴化與接種相結合的方法,在40天內成功培養出良好的活性污泥,保證了系統進入生產,并順利達標驗收。
一、培養場所的選擇
曝氣池是延時曝氣單組池,池容23000 m3,接種污泥采用110公里的制漿造紙廢水新鮮未脫水濃縮污泥(含水率97%~99%),每車(10T)運費高達600元/車。考慮到曝氣池體積太大,要達到接種泥快速生長下限濃度將需大量泥源,且泥源無法保證連續供給。最后決定用曝氣池前段選擇池(660 m3)作為接種育菌場所。在選擇池底加穿孔管,引風至該池曝氣,投加池體總容積15%的接種泥。當選擇池污泥增長至3500mg/l左右時推泥50%到曝氣池,然后利用剩余污泥在選擇池繼續培養,此時不需進泥,等再次長到3500mg/又推至曝氣池,同樣重復該周期。連續20天左右,就將曝氣池污泥濃度達到1000mg/l。接種馴化要在小池體進行,然后批式推流到大池,將縮短周期,節約費用。
二、接種馴化過程中營養物投加的多樣性
廢水中的微生物要不斷的囁取營養物質,經過分解代謝(異化作用)使復雜的高分子物質或高能化合物降解為簡單的低分子物質或低能化合物,并釋放出能量;通過合成代謝(同化作用)利用分解代謝所提供的能量和物質,轉化成自身的細胞物質;同時將產生的代謝廢物排泄到體外,進行生長繁殖。接種馴化階段為縮短周期,常用的投加的營養物質有糞便等。由于生活糞便市區取的濃度不高且含有汽油等非活性有機物投加效果不明顯,動物糞便由于常含有草料、羽毛等雜物,羽毛等輕雜質漂浮吸附活性污泥形成污泥漂浮層,草料沉積池底造成曝氣器堵塞,且投加不衛生操作環境惡劣。恰逢我公司另一分廠有生物發酵法生產食用酵母,其廢液BOD530000 mg/l,CODCr100000 mg/l,經小試確定該高有機濃廢水對污泥生長有非常明顯效果。故在調試中初期投加糞便效果不明顯后,立即改投加該酵母廢水,不僅節約費用而且效果非常明顯。這次經驗結論為營養物投加,要因地制宜,靈活多樣。
三、培養過程中的環境因素
1.適宜的溫度:溫度在10~38℃,一般制漿造紙中段水溫度都不會有問題;
2.pH值:微生物的生命活動,物質代謝與PH值密切相關。大多數細菌。原生動物的最適PH值為6.5~7.5,在此環境中生長繁殖最好,它們對PH值的適宜范圍在4~10。活性污泥法處理廢水的曝氣系統中,作為活性污泥的主體,菌膠團細菌在6.5~8.5PH值條件下可產生較多粘性物質,形成良好的絮狀物。根據我公司廢水的特征,本廢水pH值為6.8,適宜生長;
3.營養物:造紙廢水中不缺乏生長因素、且富含纖維素,半纖維素等,可保證碳源(BOD5)但應按BOD5:N:P=100:5:1的比例補充氮源、含磷無機鹽,為活性污泥的培養創造良好的營養條件;
4.溶解氧:在育菌期溶解氧盡量保持較低水平,一般在1~2mg/l。
5.制漿造紙中段廢水污泥接種馴化過程中微生物出現的先后順序:
細菌—植鞭毛蟲類—動鞭毛蟲類—變形蟲—游泳型纖毛蟲類—固著型纖毛蟲類(鐘蟲)—后生動物(輪蟲)
6.運行初期出現問題及其解決辦法
(1)漂泥現象出現:二沉池小顆粒污泥上浮,出水SS懸浮物增加。問題出現后經仔細分析,采取穩定其他參數僅調整一個參數,最后得出主要原因為:過度曝氣引起。在調整前由在線檢測DO為2.0~2.5 mg/l.我們最后大膽調整為0.6~1.0 mg/l,取得明顯效果,漂泥現象的到遏制,運行正常。分析可能是由于進口BOD5為120~80 mg/l較低,過分充氧造成污泥大量自身氧化而老化,活性降低菌膠團分泌菌膠液減少。同時由于充氧過于劇烈,使原本活性下降的菌膠團被打碎,形成上浮漂泥。采取措施有減少風機風量,適當增加營養物投加比BOD5:N:P=80:5:1,使污泥運行正常。
大塊污泥上浮:終沉池出現異常大塊污泥上浮。從上浮污泥顏色為色澤淡,帶有鐵銹色、不臭。經分析可能為反硝化所至。解決辦法為:適當減少N的加入量;加大回流比;減小泥齡,多排泥;通過上述一系列措施,污泥停止上浮,恢復正常。
參考文獻:
1.唐受印.水處理工程師手冊.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
2.上海市環境保護局.廢水生化處理.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
3.侯志和 .中段水中活性污泥的培養.中華造紙,2001,22(11):48-49 來源:谷騰水網